艾草青青,研途勤勤 ——漳州市中心城区初中综合实践区域教研活动在漳州一中碧湖校区开展
2023年4月28日,漳州市中心城区初中综合实践区域教研活动在漳州一中碧湖校区开展。漳州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员许杨秋老师、闽师大教科院郭丹丹老师、杨李娜老师、闽师大生科院张琼老师及市区各兄弟校老师莅临我校,共研教学。
首先,生物学科胡锶齐老师用一段轻松愉快的律动操带领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简要介绍了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共分为三部分,选取艾草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生物学、美术的视角对艾草的生长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艾草产品的制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漳州一中碧湖校区地理学科黄周福老师开设课例《八方有“艾”——从地理学视角探密中国艾》展开“知艾”、“探艾”、“谈艾”三个主题活动。
首先,以艾草的发现为导入,介绍了艾草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相关的风俗活动。其次,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各地艾草生长的环境特点,再引申至学校中草药实践园地,对实践园地的土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看”、“闻”、“摸”、“捻”初步感受土壤的成分,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检测土壤的PH值等,让同学们在一个个简单的小实验中对土壤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接下来艾草的移栽种植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最后,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论校园中艾草产品制作及经营的可行性,为同学们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引导学生活态传承中医药文化。
第二节课,由生物学科胡锶齐老师开设课例《“艾”在“新”中——从无土栽培到移植艾草的劳动实践》,通过介绍无土栽培及其优势,为同学们种植艾草打开了新的思路。课上,同学们展示了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的水培装置,或简单,或复杂,但都是同学们创意的体现。
胡老师详细介绍了水培装置的制作要点及相关材料,引导同学们在已有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升级。活动中,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谈论热烈,在头脑风暴中一步步完善设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将生物学,工程学等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模型转化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跨学科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课,美术科张翎老师开展《劳星蒋蒋,艾草青青——以美树德传递“艾”》,通过古画中的艾衣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中艾草的作用有新的认知。在张老师详细介绍了以艾草作为染料的扎染技术后,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方巾进行捆扎、染色。
小小的方巾在同学们的手上,变换出不同的图案,在动手劳动制作的过程中,美与劳相互结合。
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张老师也引导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了解“艾”,珍惜“艾”,传递“艾”。
最后,由漳州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员许杨秋老师主持开展评课议课。
三位老师分别阐述了设计思路及上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来自闽师大及各校的老师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闽师大教科院郭丹丹老师,杨李娜老师从课程实施的专业角度对三节课进行指导,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点。生科院张琼老师从科学性方面对课程提出了一些建议。几位老师的专业指导让开课及听课教师明确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掌握了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更重要的在于,增强了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信心。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目标指向培育身心健康、具有科学思维、有自信、爱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渗入到初级阶段的教育之中。我校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市教科院许杨秋老师的带领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漳州一中已经连续四次入选福建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2022年第四次入选的是“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的教育研究项目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省级课题;2023年获第二批省级中医药文化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学校建有劳动教育实践园供学生种植中草药实践活动。
本次“艾”主题教学为漳州一中“十四五”省级课题《基于劳动教育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式学习研究探索》负责人庄小宽、成员郑梅霞老师发挥辐射作用,带领本校区老师跨学科融合教研、多次集体备课、磨课的成果。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专家们的理论引领下,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而努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